捐出“生命种子”的张恩泽(右)和林宝坚(左)
6月17日,厦门的张恩泽与林宝坚这两位“00后”小伙儿,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功完成了造血干细胞采集。分别成为福建省第518、519例,厦门市第158、159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。这两份“生命种子”,将挽救两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。
2004年出生的张恩泽,现在正在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读大三,2024年3月份,他加入了中华骨髓库,今年1月份,厦门市红十字会就通知他与一位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。为了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,张恩泽开始调整作息。
“早睡早起,不熬夜了。吃得清淡一些,我上网看了很多,现在技术很成熟,不担心。”
得知张恩泽要来捐献造血干细胞,学校老师、同学都给了他很大的支持,还写下明信片为他加油鼓劲。张恩泽说,今年九月他就要入职招商轮船公司,这次的捐献也算是给自己的大学生涯留个特殊的纪念。据了解,目前集美大学已经有26位造血干细胞捐赠者。
“希望对方接受了之后好好活着,好好生活。大学毕竟没干什么很大的事儿,能这样“留名青史”一下,也是可以接受的。”
2000年出生的林宝坚,同样是一名“献血达人”,在大学期间加入了中华骨髓库。今年4月,正在上班的林宝坚接到一通电话,对方说自己是厦门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。起初林宝坚以为是诈骗电话,挂断后,他又拨打了厦门市红十字会的电话询问,才得知自己真的与患者配型成功。
“能匹配上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,如果可以拯救一条生命的话。因为这种机会很难得,如果我不去做的话,我心里会很愧疚。”
尽管家人因为担心,不太支持他捐献造血干细胞,但他依然坚定自己的选择。第一医院病房里,两台血细胞分离机平稳地运行着,张恩泽和林宝坚不时聊聊天,关心对方的情况。经过一上午的采集,张恩泽捐献出414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,林宝坚捐献出216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