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失温概念
失温就是身体产热和保暖的能力,长时间小于散热的能力,而导致核心体温越来越低的现象。这一过程通常是缓慢发生的,但也有快速发生的情况,例如失足落水。
长时间暴露在雨雪、大风和寒冷环境下;在寒冷大风的山上,天黑降温但仍穿着汗湿的内衣;服装不够保暖,夜晚躺下后又不再运动。这些情况都会使身体产热低于散热,而陷入失温状态。
失温的常见病因
造成失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。衣服湿寒、体表风冷、饥饿、疲劳、年老体弱等均可引起失温。比如,在高海拔地区,雪线高度以上空气含氧量低,登山者的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影响。假如长期暴露于低温、大风、缺氧环境,加之缺乏适当的保暖措施,也极易发生失温。
失温的发病机制
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,人体热量维持动态平衡。寒战产热和出汗散热是维持核心温度恒定的主要生理机制。人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远低于对高温的适应能力,极易因体温调节障碍、热平衡被破坏而引发低体温效应。
1、呼吸系统 轻度低体温因反射性刺激导致呼吸加快;中、重度低体温则会抑制脑干呼吸中枢,降低其对低氧和二氧化碳的敏感性,导致分钟通气量降低,呼吸随体温下降而逐渐变深、变慢,直至停止。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左移,不利于氧的释放,易致组织缺氧。重度低体温可致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少、支气管分泌物增加及支气管痉挛,机体缺氧加重。
2、循环系统 轻度低体温可致心动过速、心排血量增加及血压轻度升高;中、重度低体温可致心率减慢、心肌收缩力减弱、心排血量下降、血压降低直至循环衰竭。体温<33 ℃,冠脉血流量开始减少,心肌缺氧;<28℃,可发生心律严重失常,如交界性逸搏、室性早搏、房室传导阻滞等;<22 ℃,可发生室颤和心搏骤停。
3、中枢神经系统 体温<33 ℃可致判断力下降、意识错乱、意识模糊、反射功能减弱;<31 ℃可致寒战产热消失,体温持续下降,神经纤维的兴奋性和传导功能逐渐减弱甚至阻断,引发肌强直和阵发性肌痉挛;<28 ℃可致意识丧失、瞳孔对光反射和腱反射均消失。好的方面,低体温可降低中枢神经系统氧耗和氧需,对脑损伤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。
4、泌尿系统 低体温早期,交感神经兴奋、血压增高等可致尿量增加,随后减少。持续低体温可致肾血流量明显减少,肾小球滤过率降低,重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不全。
5、消化和内分泌系统 低体温可致胃肠动力减弱,甚至发生肠梗阻;肝血流量减少,肝糖原合成减少;胰岛素分泌不足,葡萄糖利用率下降,易发生高血糖。肝脏代谢功能降低,酶活性下降,直接影响麻醉药物代谢,易致麻醉苏醒延迟。肝功能下降,与凝血相关的蛋白和酶合成减少,直接影响凝血功能。
6、凝血功能 低体温直接影响凝血级联反应,可引发凝血功能障碍,其原因包括凝血因子活性降低、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力下降、纤溶反应活跃、肝脏合成功能下降等,其中,对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尤为关键。体温降至33 ℃时,凝血因子整体活性低于正常水平的50%;降至25 ℃时,凝血因子Ⅱ和Ⅶ活性仅余5%,因子Ⅷ和Ⅸ活性几乎完全丧失。
7、酸碱平衡 低体温是导致酸碱失衡,特别是代谢性酸中毒最重要的因素之一,主要原因:①呼吸系统损害致机体缺氧;②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及儿茶酚胺分泌增加,引发微循环障碍、组织缺血缺氧,无氧代谢增强;③诱发寒战反应致乳酸生成增加;④肝脏清除乳酸的能力下降,加重乳酸堆积。
失温的分度
失温一般分为以下三种:
1、轻度失温:核心温度在37~35.55度。
体征:不能控制的发抖,不能做复杂的动作,例如攀冰或滑雪,但能够走路及说话。外围血管收缩。其中:在37~36度时,体征正常,可能开始发抖,在36~35度时,会感到冷,抖动可轻可重,手开始发僵。不能用手做复杂的工作。
2、中度失温:核心温度在35~33.88度。
体征:意识茫然,动作协调性开始丧失,尤其是手部,例如不能够拉拉链。原因是外围的血流量不足。说话含糊,剧烈的抖动,行为失常,例如,开始脱衣服,但自己不觉得冷。会出现激烈的抖动,肌肉不协调开始明显,动作慢且看上去费劲,脚下开始磕磕绊绊,开始迷糊,也可表现为警觉。
3、重度失温:核心温度在33.88~30度。
这个温度将是致命的!在33.88~32.22度时,会出现持续性的剧烈抖动,说话困难,思维迟钝并开始健忘,明显的活动能力衰退,不能够使用双手,走路经常绊倒,情绪沮丧,低落。间歇性的发抖。在32.22~30度之间时,外露的皮肤呈蓝紫色,并且肿胀,肌肉协调非常差,不能行走,思维混乱,但是也可能保持一个姿势并看起来有清醒的迹象。抖动停止,先是剧烈抖动,然后暂停,之后继续循环。暂停的时间会逐渐加长直到抖动完全停止。因为燃烧肌肉中糖原产生的热量不能抵抗核心温度的持续降低,人体停止了抖动来储存糖原。倒地,不能够继续行走,蜷缩成一团以保存体温,肌肉逐渐僵硬。由于外围血流量被限制,及乳酸和二氧化碳的累积,皮肤发白,瞳孔扩张,脉搏速度变慢。在体温31度左右人体开始进入冬眠状态,关闭几乎所有外围血液循环,并且降低呼吸和脉搏频率。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失温是长期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下,而不是极度严寒引起的。因为流动的。空气不断把热量由体表移走,这种“风冷效应”使体感温度在有风时较实际气温更低,与-30℃的寒风相比,-10℃的绵绵细雨加强风更容易引起失温,所以一定要避免淋湿全身,特别是保证内衣干燥,同时保持体温,避免产生脱水现象。
人体核心温度变化及相应症状
37摄氏度:正常。
35摄氏度:有失温征兆,发抖。
33摄氏度:接近体表温度,持续发抖。
31摄氏度:大脑无意识,只对刺激有反应(如针扎等)。
30摄氏度:失去意识、昏迷。
28摄氏度:死亡。
失温会导致肢体协调性和判断力下降,因而可能引发更严重的问题。在寒冷环境下进行攀登时,登山者必须随时注意彼此的状态。
即使是最轻度的失温也必须严肃对待。因为这表明,患者维持核心温度的能力已经到了耗尽的边缘。如果不加以处理,失温很容易导致意识丧失和心肺衰竭。此时,复温是第一要务。